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甘肃省形成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2018-05-30 11:54:22

来源 中国甘肃网 2018-05-30


家住西固区蓝馨花园小区的周英,现年74岁,她和老伴都选择了居家养老。老两口的一日三餐都在陈坪街道蓝馨花园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得到了解决。12元/餐/人的标准,省去了老两口买菜、做饭的麻烦。“社区的食谱比较科学合理,口味清淡,不仅符合老年人的口味,而且经常变花样,既方便又实惠。”

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为载体的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随着日臻成熟的硬件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在老年人群体中颇有口碑。目前,我省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14个市州的43个县(市、区),加入平台的服务对象超过30万人,吸纳加盟企业600多家,年提供服务老年人近500万人次,服务内容涉及十一大类240多项,在部分地方已初步形成了“一刻钟”服务圈。养老服务设施现已覆盖80%的城市社区和46%的行政村(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

除了社区居家养老之外,我省还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养老服务载体。

每天下午3时,对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退休教授彭德华来说,都是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5月24日,午休过后她拿出《心灵回收站》继续她的心灵之旅。从事心理学教学四十多年后,彭德华现在是养老院有名的“知心姐姐(妹妹)”。

81岁的彭德华耳蜗里虽然已经装上了助听器,但是思维逻辑、语言表达一点也不逊于年轻人,即便是住在养老院里,她也没有被“养老”两个字吓到。她比较喜欢清静,当初选择入住美好家园(兰州安宁)孝慈院时,选择了一间20平方米的单人房,费用一年下来6万多元,这个数目在她的退休工资可承受范围之内。

当前,在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化运营、股份制合作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新模式中,我省积极推动兰州市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和居家社区养老试点工作,打造了“幸福兰州·为老驿站”等特色养老服务品牌,培育了以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美好家园孝慈苑(安宁区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公建民营)等为代表的养老服务新模式,探索出了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回顾我省养老体系从最初的以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和低收入失能老人养老为重点,到街道社区发挥社会养老服务功能、社会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建立多所养老服务机构,这是改革开放40周年来在养老领域里的一个大跳跃。截至目前,民办养老机构达到41家,到2017年底,全省养老床位达到1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2.2张。

从时间节点变迁来看,从兰州市城关区2009年12月率先在全国建成了由政府主导的虚拟养老院,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满足老人无需入住养老院,便可在家享受到专业化和标准化的养老服务的愿望后,2012年省民政厅下发加快推进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利用4年时间建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区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机制,构建社区居家辅助养老服务新模式;2016年,甘肃省八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改革,促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试点地区3个(兰州市、庆阳市、陇南市),省级试点地区和机构8个,市县乡试点机构303个,初步形成国家和省市县乡五级试点服务网络,全省80%的二级以上各类医疗机构为老年人开通就诊便利绿色通道,40%的二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设立老年病科,50%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这中间仅仅是走过了9年的时间。

此外,自2011年起,我省连续8年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农村特困人员2018年补助标准已达到6432元(集中供养)和5178元(分散供养),并确定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省级指导标准为7566元。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制度,为特困、低保、计生特殊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服务补贴100元,为改善特殊困难老年人生存状况提供了政策支撑。



原文链接:

中国甘肃网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8/05/30/011960135.shtml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i6561171076808704515/?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singlemessage&timestamp=1527647462&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33820632102&utm_medium=toutiao_ios&wxshare_count=2&pbid=656120006685714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