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医养结合,上下求索在途中

发布时间:2018-07-03 17:01:10

来源 搜狐 2018-07-03



编者按:今年两会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要求,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职责是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方案指出,国家卫健委应拟订应对人口老龄化、医养结合政策措施。有专家认为,这意味着老龄政策由福利保障向健康管理的转变,是增强老年健康保障、提高老龄社会应对能力,增进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大利好。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让老年人同时获得“医”和“养”的照护,是保证他们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医养结合的题如何破,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到医疗+养老的服务,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国家卫健委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医养结合不等于“养老院+医院”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原新认为,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和健康状况下降是自然规律,医疗卫生服务是维护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据统计,老年期的医疗卫生资源消费约占整个生命历程的八成以上,医疗卫生服务对老年人经济社会参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老年生活质量、颐养天年至关重要,是攸关千家万户和每个老年人的重大民生。

原新说,医养结合绝对不等于“养老院+医院”,我们要从医养结合的资源整合、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去理解。其中的“医”是大医疗卫生概念,是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领域和养老服务领域的全面合作机制,既包括老年人疾病诊治的医疗服务,也包括康复保健、健康咨询、健康检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养”则包括老年人经济社会参与、生活照护、精神心理、文体娱乐等活动的帮助和服务。

还有的专家认为,医养结合至少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老年健康保健。“治未病”是最高的医道,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并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要通过健康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引导老年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尽可能延缓生理、心理的衰退进程。第二是医疗服务。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医疗水平,开展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学研究。第三是老年康复护理,给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护理,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第四是老年心理咨询,要普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老年人消除心理障碍,心情舒畅地安度晚年。

 

医疗卫生资源的重心要下移

 

为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是医养结合的重要内容。北京老年医院助理研究员刘向国认为,老年医疗服务模式就是打造集医疗保健、居家照料、慢病防控、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和临终关怀于一体的老年连续性医疗服务,并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健康服务模式。

国家卫健委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此前表示,卫健委将从解决老年人最急需的医疗照护入手,研究相关政策,在巩固护理事业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逐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在此过程中,主要解决谁来照顾、照顾谁、在哪里照顾、谁来出钱等4个方面的问题。国家卫健委将大力加强老年护理员队伍建设,制定老年照护评估的标准,鼓励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设置家庭病床、上门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照护和家庭照护。焦雅辉说,从我们的国情看,机构护理不是主要方向,将来绝大多数的老人,照护的主体模式还应该是社区和家庭,特别是在社区。国家卫健委正在积极研究有关政策,也准备会同相关部门一起制定指导性文件,以大力推动老年人长期护理和长期照护问题的解决。

综合多年的调查研究,原新也认为医养结合的重点要在社区、在家庭,医疗卫生资源重心要下移,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为老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制度、家庭病床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等进程中,做好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上门服务的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与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结合。在社区层面,开办老年人日托中心、日间护理中心;在家庭层面,与老年人签约医疗服务,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服务。

 

医养结合的实现途径

 

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方也相继开始了医养结合的探索,虽然不完整完全,但也基本产生了几种基本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果。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医养定点合作型。即养老机构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的医生、护士和医疗设备。或者养老机构与附近的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医院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二是社区家庭医生型。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卫生医疗服务,实现小病不出社区治疗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上门服务,成为他们的“家庭医生”。三是医养整体融合型。即一个投资主体,既办养老机构,又办医疗机构,目前的形式是有的医院设立颐养院,有的颐养院设立医院。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冲破了“养”与“医”在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劣势是投资比较大,门槛更高。

对于医养结合实现途径的探索,原新认为,在医疗卫生方面,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但他同时表示,这绝对不是鼓励医疗机构兴办养老院,而是在卫生计生全面履职的范畴内,依法延伸和加强养老服务的功能和项目。主要形式有,一是建立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与合作医院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服务;二是在现有的医院、医疗服务机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重点是加强老年医院、老年专科、老年门诊、护理院、康复院、老年就医绿色通道等医疗养老服务项目,甚至可以派出医疗分支机构进驻养老机构或社区。三是发展老年医疗与康复护理服务,加强专业化的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综合医院老年科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护理等机构,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残疾、失能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

 

养老供给侧: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

 

医养结合,自然少不了养老服务应该承担的责任,那么从这个角度,养老应该做些什么呢?原新认为,应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服务项目,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兴办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构,其目的是让老人既能得到日常生活的良好照顾,又能得到健康服务及专业化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政策也要给予养老机构更多的扶持,首先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条件的,可申请纳入定点范围,入住的参保老人按规定享受相应待遇。其次,支持养老机构和社会力量按规定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和医务室、护理站等。再次,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养生等非诊疗性健康服务。同时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等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提升医养体系价值助力健康老龄社会

 

王燕妮,北京青松康护护理集团创始人,该机构主要面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王燕妮认为,发展以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医养结合服务,亟需以改善老年期生活质量为目标,引导服务资源的整合,为健康老龄化、健康中国的实现探索实践路径。现有医疗健康服务在提供医、养、康、护等环节方面不连续,老年期特别是生命终末期医疗服务质量差。为老年人提供医养整合照护服务,应全盘考虑、统一行动,针对重点人群提供医养整合照护,突破医疗服务与长期照护服务相结合的难题,形成连续健康服务的创新模式,切实提升政府工作和产业服务给老年人及家庭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指出,“要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过去我国医养结合探索的总结和肯定,更是对未来医养结合工作的期许和展望。这是我国站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新高度时面临的一个新目标新任务,因为只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和照护需求得到及时满足的老龄化,才能保障每一个人亨有尊严有保障的晚年生活。